久久部落论坛学术争鸣实务探讨 → [推荐][转帖]过度包装的背后:企业六大典型病症


  共有1138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推荐][转帖]过度包装的背后:企业六大典型病症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99boss
  1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99
等级:管理员 贴子:3175 积分:2600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4/18 10:17:58
[推荐][转帖]过度包装的背后:企业六大典型病症  发贴心情 Post By:2013/8/2 16:04:14

回归发展本质

文/陈东梅

疯狂追逐上市和资本投资的盛宴过后,无论企业还是投资机构都开始反思:是不是奔跑的速度太快,目的太盲目,以至于灵魂都跟不上我们了。而灵魂则是事物的本源和真正内涵,也即企业本身真实的健康发展——实业公司是围绕主业运营,实现股东和相关利益人价值最大化;投资公司是寻找真正有实力的公司,借助资本资源和管理共同做强。

资本市场的“内忧外患”

中国企业经过几轮经济政治的改革周期,迎来了从野蛮生长和单打独斗到联合纵横的飞跃,资本市场作为联合最好的平台起到了非常强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下滑和政府调整等因素,中国企业从2012年开始,快速进入了资本市场的“内忧外患”局面。

2012年仅两家中国企业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即唯品网和多玩YY,这对于国际投资大量做空中概股的形势并没有带来多少转机。

与此同时,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工作也受累于经济政治震荡而放缓,二级市场的低迷使得证监会放慢了新股发行审核的节奏,2012年7月和8月曾一度出现IPO审核“空窗期”,新股发审的几近停滞,全年仅150多家中国企业在境内三个资本市场上市,目前排队候审企业已达800余家,另外还有90家已过会企业正在等待发行,市场消化完这800余家企业需要约3~5年时间。和以前“多干快上”的背景不同,一旦慢下来,长时间的排队候审将有利于暴露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规避部分财务造假及业绩变脸显着的企业,从而保障投资者利益。

自证监会启动财务核查工作后,截至2013年4月中旬,处于正常审核状态的只剩下了612家,共减少了278家(包括终止和中止),总减少比例达到31%,再加上第一批被抽中的30家可能还会出现撤材料情形,真正可以走入上市发行的企业将更少。

为什么会有200多家中概股企业被做空?为什么会有200多家甚至300家企业在证监会财务核查中落伍?剔除国际政治经济黑手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企业包括参与企业加入资本市场的各种力量,都是为了上市而上市,为了迎合上市条件而突击,甚至造假。虽然为上市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但上市后带来的显性隐性财富也是巨大的,而且被投资人或审查者识破的概率是较小的,很多国内企业家无奈的说这是一个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选择。一方面,这凸显了中国企业家对接的资本市场或采用的资本联合方式比较单一;另一方面,也说明资本市场制造了很多假性繁荣,让企业家趋之若鹜。当上市不是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一个过程,而是目的时,无论企业家还是各种资本力量都将企业的寿命锁定了,当然绝不是几十年或百年。甚至有投资机构总结说,不要碰农业和京广线以西的企业,因为农业不容易符合上市要求,而京广线以西的上市资源太缺乏,想必这些都是不利于包装的原料企业。

过度包装的背后

如果不包装的原生态好企业也有与资本市场结缘的机会,是不是很多包装工作就可以避免了呢?我国股票资本市场采用审核制,证监会的条件就是企业包装和努力的方向,尤其是财务条件或盈利能力,但这些并没有真正起到鼓励先进企业,保护中小投资人利益的目的。

透过大家都在批判的万福生科,我们看到境内资本市场对企业及投资机构的扭曲。距离万福生科创业板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公司因财务造假被勒令停牌并接受证监会的调查。其在2012年半年报中70%营业收入虚增,达1.88亿元、营业收入2.7亿元经更正后缩水为8217万元,虚增营业成本1.46亿元、虚增利润4023.16万元。其造假的手法很简单,虚增利润的同时虚增资产,并将虚拟资产装入“预付账款”以及非流动资产中的“在建工程”,但追查其在建工程进度与投资进度后发现两者背道而驰,而现金流量运动中也是多处不符。之所以万福生科选择这样的造假手法,就是因为国内上市公司募投项目存在大量资金挪用、项目承诺不兑现情况,但被追责者寥寥。所以募投项目是上市公司财务“洗白”的上佳道具。

而一味追求财务表现也是国内审核机构和上市企业的重点,漠视其他运营相关信息,甚至企业本身,这样的导向一定会发展很多的万福生科。所幸现在证监会将审查的重点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转移到信息透明公开,公平保护所有投资人利益。另外国内“一刀切”的审核原则,使得很多有行业周期特点的好企业不得不奔走他乡。如湖北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经过信达、长电投资等一系列改制和矿产资源整合,已经成为国内铜矿方面的优质公司,但由于当时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和金融危机,导致利润波动,由2.7亿元下滑到1亿元,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达不到上市标准,而被迫放弃国内市场,并在香港成功上市融资。

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可以让投资机构也深入分析自身和企业经营的实质。投资机构如巴菲特所说的,好公司是可以闻出来的,投资机构应该如同老中医,必须掌握望、闻、问、切技术,能开方治病。这样的投资机构也才有长期存在的价值,如果企业不再以上市为目的,投资公司也不应该以包装为特长。企业作为市场中的细胞体,一定会有生病的时候,投资机构作为会看病的医生,能诊断出他们的疾病,并知道如何治疗,是实现投资机构和企业健康生长,良性循环和共同发展的最佳方式。

回归发展本质


文/陈东梅


疯狂追逐上市和资本投资的盛宴过后,无论企业还是投资机构都开始反思:是不是奔跑的速度太快,目的太盲目,以至于灵魂都跟不上我们了。而灵魂则是事物的本源和真正内涵,也即企业本身真实的健康发展——实业公司是围绕主业运营,实现股东和相关利益人价值最大化;投资公司是寻找真正有实力的公司,借助资本资源和管理共同做强。


资本市场的“内忧外患”


中国企业经过几轮经济政治的改革周期,迎来了从野蛮生长和单打独斗到联合纵横的飞跃,资本市场作为联合最好的平台起到了非常强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下滑和政府调整等因素,中国企业从2012年开始,快速进入了资本市场的“内忧外患”局面。


2012年仅两家中国企业登陆美国资本市场,即唯品网和多玩YY,这对于国际投资大量做空中概股的形势并没有带来多少转机。


与此同时,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工作也受累于经济政治震荡而放缓,二级市场的低迷使得证监会放慢了新股发行审核的节奏,2012年7月和8月曾一度出现IPO审核“空窗期”,新股发审的几近停滞,全年仅150多家中国企业在境内三个资本市场上市,目前排队候审企业已达800余家,另外还有90家已过会企业正在等待发行,市场消化完这800余家企业需要约3~5年时间。和以前“多干快上”的背景不同,一旦慢下来,长时间的排队候审将有利于暴露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规避部分财务造假及业绩变脸显着的企业,从而保障投资者利益。


自证监会启动财务核查工作后,截至2013年4月中旬,处于正常审核状态的只剩下了612家,共减少了278家(包括终止和中止),总减少比例达到31%,再加上第一批被抽中的30家可能还会出现撤材料情形,真正可以走入上市发行的企业将更少。


为什么会有200多家中概股企业被做空?为什么会有200多家甚至300家企业在证监会财务核查中落伍?剔除国际政治经济黑手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企业包括参与企业加入资本市场的各种力量,都是为了上市而上市,为了迎合上市条件而突击,甚至造假。虽然为上市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但上市后带来的显性隐性财富也是巨大的,而且被投资人或审查者识破的概率是较小的,很多国内企业家无奈的说这是一个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选择。一方面,这凸显了中国企业家对接的资本市场或采用的资本联合方式比较单一;另一方面,也说明资本市场制造了很多假性繁荣,让企业家趋之若鹜。当上市不是作为企业发展中的一个过程,而是目的时,无论企业家还是各种资本力量都将企业的寿命锁定了,当然绝不是几十年或百年。甚至有投资机构总结说,不要碰农业和京广线以西的企业,因为农业不容易符合上市要求,而京广线以西的上市资源太缺乏,想必这些都是不利于包装的原料企业。


过度包装的背后


如果不包装的原生态好企业也有与资本市场结缘的机会,是不是很多包装工作就可以避免了呢?我国股票资本市场采用审核制,证监会的条件就是企业包装和努力的方向,尤其是财务条件或盈利能力,但这些并没有真正起到鼓励先进企业,保护中小投资人利益的目的。


透过大家都在批判的万福生科,我们看到境内资本市场对企业及投资机构的扭曲。距离万福生科创业板上市不到一年的时间,公司因财务造假被勒令停牌并接受证监会的调查。其在2012年半年报中70%营业收入虚增,达1.88亿元、营业收入2.7亿元经更正后缩水为8217万元,虚增营业成本1.46亿元、虚增利润4023.16万元。其造假的手法很简单,虚增利润的同时虚增资产,并将虚拟资产装入“预付账款”以及非流动资产中的“在建工程”,但追查其在建工程进度与投资进度后发现两者背道而驰,而现金流量运动中也是多处不符。之所以万福生科选择这样的造假手法,就是因为国内上市公司募投项目存在大量资金挪用、项目承诺不兑现情况,但被追责者寥寥。所以募投项目是上市公司财务“洗白”的上佳道具。


而一味追求财务表现也是国内审核机构和上市企业的重点,漠视其他运营相关信息,甚至企业本身,这样的导向一定会发展很多的万福生科。所幸现在证监会将审查的重点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转移到信息透明公开,公平保护所有投资人利益。另外国内“一刀切”的审核原则,使得很多有行业周期特点的好企业不得不奔走他乡。如湖北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经过信达、长电投资等一系列改制和矿产资源整合,已经成为国内铜矿方面的优质公司,但由于当时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和金融危机,导致利润波动,由2.7亿元下滑到1亿元,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达不到上市标准,而被迫放弃国内市场,并在香港成功上市融资。


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可以让投资机构也深入分析自身和企业经营的实质。投资机构如巴菲特所说的,好公司是可以闻出来的,投资机构应该如同老中医,必须掌握望、闻、问、切技术,能开方治病。这样的投资机构也才有长期存在的价值,如果企业不再以上市为目的,投资公司也不应该以包装为特长。企业作为市场中的细胞体,一定会有生病的时候,投资机构作为会看病的医生,能诊断出他们的疾病,并知道如何治疗,是实现投资机构和企业健康生长,良性循环和共同发展的最佳方式。



99broker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99boss
  2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99
等级:管理员 贴子:3175 积分:2600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4/18 10:17:58
  发贴心情 Post By:2013/8/2 16:06:14

企业的典型“病症”

国企病症一

所有者和管理人缺位,企业内生活力弱。解决方法:设计适当的股权激励方案和改善内部治理结构,解决一股独大问题。

例如南京钢铁集团,旗下有南钢股份上市公司,但集团还有很多与钢铁制造配套的板块留在上市公司外,包括原南钢联合下属从事钢铁生产、钢铁销售、原材料供应等业务。为了更好实现盘活集团整体业务,由复星集团发起设立,联合南钢设立南钢联合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南钢股份,并解决了管理层激励问题,调动了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目前南钢已具备年产650万吨钢、600万吨铁、650万吨材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一家集矿石采选、炼焦、炼铁、炼钢及轧钢于一体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形成板、线、棒、带、型材五大类产品体系。

国企病症二

历史负担重,主副业较难剥离,员工负担重,无法实现轻装上阵。解决方法:实现集团优势产业突出,解决员工去留及剥离弱势产业。

例如天津立达集团,早期为天津外贸局下属企业,在最初改革开放的时间里也创造了很多好成绩,包括旗下几个大型上市公司,如天津商场等。但随着主业不突出,分散经营,涉及了包括地产、贸易、食品加工、渔业养殖等业务,集团过去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上千名员工成了企业发展的负担。而同时在天津有较快市场运作意识的天津泰达则通过承接很多政府规划项目,再市场化招商,核心业务突出,配套金融板块齐全,快速成为天津发展的重要窗口企业。

国企病症三

与地方政府或中央关系复杂,成也萧何,败萧何,一旦关系僵局,无法实现企业正常发展或快速发展。解决方法:多方共赢,了解政府利益诉求。

例如石药集团,弘毅成功的将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沟通清楚,包括发展制药基地和税收、安置职工等问题解决,即可顺利实现集团的有效资产效益最大化,并成功对接资本市场。

民企病症一

家族观念强,外部人员无法进入。解决方法:设计适当的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引入外部管理团队,提供创业者退出机制。

民营企业家是非常辛苦的,中国民营企业寿命平均为2.7年,能拥有10~20年的企业和企业家都非常不容易。当经历了第一代创业后,第二代面临是否承接的问题,南方已有约80%的二代承认并不想继承产业。而第一代也确实累了,能有效引入专业管理层帮助打理企业,并设置有效股权激励和内部治理方案,将有效解决创业者的退出问题,当然未来能实现股权在资本市场的流动,成为公众公司,也将更好的实现大众对企业的监督。这里需要民营企业家突破的观念就是,公司不是个人财产,引入股权或管理层也不是剥夺其财产。信任,是民营企业转变的重要瓶颈。这样的企业非常多,包括温氏集团、鑫发集团等,都是家人一同创业,而未来公司做大后他们也期望可以让出管理。

民企病症二

商业环境不健全,规范化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过高,导致企业生来只能非规范运营。解决方法: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才能掀起产业规范革命。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发票,很多小公司可以允许没有发票的采购和销售,这样整个产业链的人都省钱,如果我不必成为公众公司,就不需要负担相关成本和税金,中庸是我们的民族性,我们并不想过多彰显自己,能悄悄发财就好;而另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很多在中国国情下的操作也是不能拿到桌面的,包括政府补贴申请中的回扣、医药企业销售的回扣等。既然我们知道他们是何种行业,就要知悉他们的行业生态特点和相关利益诉求,并找到龙头企业,将其做大做强,未来行业整合将是必然,而资本就是推动其做强有利工具。

民企病症三

并购整合的意愿弱,单打独斗,没有全球化的资源和政府支持。解决方法: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解决被并购整合方的利益诉求。

企业如同创业家的孩子,没有人愿意随便卖掉,而中国企业家更有大小也自己说了算的特点,一般不进行整合,造成中国很多行业分散度过高,在国外企业进攻过来时,毫无还手能力。尤其是农业企业,如上游种子、粮油、饲料原料等,面对国外农业巨头或综合商社,由于他们有完备的产业链布局和丰厚的资本支撑,可以轻易的形成价格联盟,我们的企业只有在战场中惨败。又如中国高端饲料鱼粉企业,中国有近500多家,而排名前五的占比不到10%,国外鱼粉市场已经从分散到集中,全球最大的鱼粉生产国秘鲁,前七大企业占比约80%。而国内很多鱼粉企业家也对这么激烈的竞争很疲惫,同时地方政府也为鱼粉企业污染头痛不已,所以能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小而散的鱼粉企业,并能给退出的小企业主以股权或分红等方式,他们很支持推动行业整合。

(作者为新开发创投CFO)

企业的典型“病症”


国企病症一


所有者和管理人缺位,企业内生活力弱。解决方法:设计适当的股权激励方案和改善内部治理结构,解决一股独大问题。


例如南京钢铁集团,旗下有南钢股份上市公司,但集团还有很多与钢铁制造配套的板块留在上市公司外,包括原南钢联合下属从事钢铁生产、钢铁销售、原材料供应等业务。为了更好实现盘活集团整体业务,由复星集团发起设立,联合南钢设立南钢联合公司控股上市公司——南钢股份,并解决了管理层激励问题,调动了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目前南钢已具备年产650万吨钢、600万吨铁、650万吨材的综合生产能力,成为一家集矿石采选、炼焦、炼铁、炼钢及轧钢于一体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形成板、线、棒、带、型材五大类产品体系。


国企病症二


历史负担重,主副业较难剥离,员工负担重,无法实现轻装上阵。解决方法:实现集团优势产业突出,解决员工去留及剥离弱势产业。


例如天津立达集团,早期为天津外贸局下属企业,在最初改革开放的时间里也创造了很多好成绩,包括旗下几个大型上市公司,如天津商场等。但随着主业不突出,分散经营,涉及了包括地产、贸易、食品加工、渔业养殖等业务,集团过去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上千名员工成了企业发展的负担。而同时在天津有较快市场运作意识的天津泰达则通过承接很多政府规划项目,再市场化招商,核心业务突出,配套金融板块齐全,快速成为天津发展的重要窗口企业。


国企病症三


与地方政府或中央关系复杂,成也萧何,败萧何,一旦关系僵局,无法实现企业正常发展或快速发展。解决方法:多方共赢,了解政府利益诉求。


例如石药集团,弘毅成功的将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沟通清楚,包括发展制药基地和税收、安置职工等问题解决,即可顺利实现集团的有效资产效益最大化,并成功对接资本市场。


民企病症一


家族观念强,外部人员无法进入。解决方法:设计适当的管理层股权激励机制,引入外部管理团队,提供创业者退出机制。


民营企业家是非常辛苦的,中国民营企业寿命平均为2.7年,能拥有10~20年的企业和企业家都非常不容易。当经历了第一代创业后,第二代面临是否承接的问题,南方已有约80%的二代承认并不想继承产业。而第一代也确实累了,能有效引入专业管理层帮助打理企业,并设置有效股权激励和内部治理方案,将有效解决创业者的退出问题,当然未来能实现股权在资本市场的流动,成为公众公司,也将更好的实现大众对企业的监督。这里需要民营企业家突破的观念就是,公司不是个人财产,引入股权或管理层也不是剥夺其财产。信任,是民营企业转变的重要瓶颈。这样的企业非常多,包括温氏集团、鑫发集团等,都是家人一同创业,而未来公司做大后他们也期望可以让出管理。


民企病症二


商业环境不健全,规范化所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过高,导致企业生来只能非规范运营。解决方法: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才能掀起产业规范革命。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发票,很多小公司可以允许没有发票的采购和销售,这样整个产业链的人都省钱,如果我不必成为公众公司,就不需要负担相关成本和税金,中庸是我们的民族性,我们并不想过多彰显自己,能悄悄发财就好;而另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很多在中国国情下的操作也是不能拿到桌面的,包括政府补贴申请中的回扣、医药企业销售的回扣等。既然我们知道他们是何种行业,就要知悉他们的行业生态特点和相关利益诉求,并找到龙头企业,将其做大做强,未来行业整合将是必然,而资本就是推动其做强有利工具。


民企病症三


并购整合的意愿弱,单打独斗,没有全球化的资源和政府支持。解决方法: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解决被并购整合方的利益诉求。


企业如同创业家的孩子,没有人愿意随便卖掉,而中国企业家更有大小也自己说了算的特点,一般不进行整合,造成中国很多行业分散度过高,在国外企业进攻过来时,毫无还手能力。尤其是农业企业,如上游种子、粮油、饲料原料等,面对国外农业巨头或综合商社,由于他们有完备的产业链布局和丰厚的资本支撑,可以轻易的形成价格联盟,我们的企业只有在战场中惨败。又如中国高端饲料鱼粉企业,中国有近500多家,而排名前五的占比不到10%,国外鱼粉市场已经从分散到集中,全球最大的鱼粉生产国秘鲁,前七大企业占比约80%。而国内很多鱼粉企业家也对这么激烈的竞争很疲惫,同时地方政府也为鱼粉企业污染头痛不已,所以能帮助地方政府解决小而散的鱼粉企业,并能给退出的小企业主以股权或分红等方式,他们很支持推动行业整合。


(作者为新开发创投CFO)

。。。。。。转自《首席财务官》网站



99broker
支持(0中立(0反对(0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推荐][转帖]过度包装的背后:企业六大典型病症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