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乱谈系列,视野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乱谈系列,痴人说梦,大佬勿怒发冲冠!
一、事务所需不需要产品研发?
1、事务所提供的服务,服务最大的问题是不可存储。研发实际上就是把完全不可存储之服务变得部分可存储。市场上铺天盖地乱飞的培训光碟,就是把服务可存储做到极值(BIT化)的典型案例,虽然其常被一些高雅人士嗤之以鼻为“没品位”、“降身价”等等。
2、市场太大,没有任何一个事务所可以满足市场的所有需求。大佬们可以选择被纷纷飞来的需求牵着鼻子走,每每临阵磨枪,每每鸡飞蛋打。与其“临渊羡鱼”,你到不如“退而结网”。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也别惦记啦。
3、成熟业务,10个合伙人10个成果呈现,公司品牌到底想传递什么信息?新兴业务、边缘业务,合伙人或骨干走了,业务也就SAY GOODBYE了。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合伙人和白骨精们“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大佬们是否从未体验过这种快感?!
4、价格竞争?/font>只觉压力增,不见荷包满?/font>骨干流失?/font>大量新手担纲?/font>服务质量下降?/font>跌价竞争/提高回扣(反正割的不会是合伙人的肉)。似乎这是每个合伙人都不得不面对的梦魇。产品研发能帮什么忙?减少无用功!快速培养新人!更重要的是,针对性的服务,走向蓝海!涅槃啊涅槃!
5、咱不能是高新技术企业,可怎么也要弄个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吧。弱弱地问一句,哪家事务所申请到“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资质,按15%交所得税的?欢迎爆料!树个偶像膜拜一下。
6、注协那本目录上的几百项服务,100强们都能提供几项了啊?
7、产品研发,真是有“一千个爱你的理由”!
二、事务所如何做产品研发?
1、机制
只有在具有长效考核机制的事务所,才有空间谈产品研发。放眼看去,事务所似乎都谈得是百年大计,一到秋后算账时又回到血淋淋的“近视眼”(见本网调查&
乱谈事务所管理:事务所的绩效如何考核?)。10
亿、20
亿、50
亿,争江湖地位可名利双收!10
年、20
年、50
年,做百年老店需耐住寂寞!
有个考核机制这撮毛,还得找张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真正的”一体化管理就是这张皮(见乱谈事务所管理:到底什么才是“一体化管理”?)。PS:事务所一体化管理谈了也很久了,但是翻遍资料,竟然未见“一体化管理”之定义,如君有,请教某。
2、选题
研发是一种投资,因此需要从一开始就考虑投资回报率。思考这些问题:
l 市场有哪些需求?法定的需求?表面的需求?真实的需求?被漠视的需求?潜在的需求?需要被教育的需求?
l 哪些需求足够大(兄弟姐妹不能饿着肚子干革命)?哪些需求又足够小(让大佬们不想趟浑水)?
l 我有什么资源、能力?我能整合什么资源、能力(但求为我所用,不求为我所有)?
l 我能提供哪些产品以满足哪些特定需求?独立性问题的机遇和挑战在哪里?
事务所不是科研单位,更不是慈善机构,还是产学研相结合吧!
顺带再问几个问题:
营改增引致了哪些服务需求?
上海自贸区设立引致了哪些服务需求?
混合所有制经济又将引爆哪些服务需求?
………………太多问题,需要问。打破沙锅问到底,还问砂锅在哪里!
专家的头脑去哪儿了,怎么不见“风暴”!
3、模块化
服务研发的最高境界是同实体生产一样实现“柔性生产”。没错!以标准化的零件生产出各具特色的成品,美帝的军舰,换个模块可以执行不同的作战任务,据说可以变换数十种任务。这实际上也是事务所一体化管理的重要元素之一(见乱谈事务所管理:到底什么才是“一体化管理”?)。
其实,这个问题德鲁克在41年前(公元1973年)就讨论过了,有兴趣的,去翻故纸堆吧。
当然,一口气吃不成胖子,剑是十年磨出来的,关键问题是,你的剑今天开始磨了吗?还是明天的明天的明天的(此处略去N个明天的)明天后再说?
4、营销方案
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产品形成不了销售,就是再舍得投入的老板,都想砍死你。思考这些问题:
l 如何让潜在客户认识我?
l 如何才能接触到潜在客户的相关利益者?
l 提到我的名字?跳入客户脑海的第一个词是什么?(如果只是“事务所”,那你就悲催了!“证券资质事务所”也好不到那里去!怎样才能“BINGO”啊?)
l 决策者是谁?用户是谁?买单的人是谁?相互之间如何影响?
l 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各自是什么?NOT always Under-table or PRICE. And a woman’s trash is another woman’s treasure.
l 如何突显我的USP。AGAIN,独立性问题的机遇和挑战在哪里?
“回扣”诚可贵,“关系”价更高,若为“营销”顾,两者皆可抛。还在靠合伙人单打独斗?学点、用点新名词吧,Mafia Offer,4P,Sales Funnel,Sales Tool,FAB(E),USP……(见乱谈事务所管理:到底什么才是“一体化管理”?)。
5、行动,撒丫子打市场!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老板本钱花了,你好意思不去想办法挣回来嘛?Remember,事务所不是慈善机构,老板不是雷锋。
6、LOOP GOTO 2
三、提问
产品经理(呜呼,寻遍排名靠前的本土所似乎未见有设此岗位者!哀哉?如属本人孤陋寡闻的,欢迎检举揭发!)应该做什么?欢迎跟帖回上你的想法。
【99点评】这是原创比较有深度思考的帖子,特别转载分享!
事务所的立身之本是什么?
本贴为即兴之作,原计划做修改润色后发,现响应@松柏学勤
等斑竹要求,供大家拍砖。
思路决定出路!没有清晰的定位,就不可能有清晰的战略,就不可能去开拓蓝海。
事务所的立身之本是什么?超过90%的人会选择质量控制或出具审计报告。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术”的层面的答案,而不是“道”的层面的答案。
我把事务所的定位概括为:财会人才的培养中心;经济信息的整合中心。也就是说,事务所的立身之本是培养财会人才和整合经济信息。
一、财会人才培养中心
事务所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中大量中高端的财会人才。不管是从事务所自身的发展,还会从事务所的社会责任来看,事务所都当仁不让是社会财会人才的培养中心。
以此为“立足点”,会给我们什么启示?
事务所应当围绕财会人才的全职业生涯管理来使用和运用好“人”,这个最宝贵,也最廉价的资源。这种管理是突破事务所自身的组织边界的,也是突破事务所传统的经营思维的。
这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员工离职这个环节开始梳理。
1、从“被动无序的离职管理”到“主动离职管理”
首先,应该承认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内部的金字塔结构决定了离职的必然性,加上事务所工作本身的性质,事务所的离职率应该是高过社会平均水平的。在此情况下,与其让员工带着“怒气走”不如让员工“开开心心走”。
让员工开开心心走,从入职开始!
让我们假设:
l 新员工入职时,我们甄别出该员工的未来潜能,是不可能走到经理和合伙人层次的;
l 随后,我们在入职时明确告诉该员工,我们对他的期待,和未来3年给他的职业规划;
l 然后,我们告诉他,3年后他需要离开事务所,但是事务所会为他找到一份年限10万的工作。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未来3
年,这个员工未来3
年会是怎么样的一个工作心态!!我敢说,只要事务所能实践承诺,有人愿意3
年不要工资。(见本网调查)
一个员工开心地走了,对事务所是笔财富!
l 不管如何,事务所的品牌和口碑将随着开心员工的脚步,向行业内渗透。
l 好的口碑带来好的求职者。
l 离开的员工,有一天可能就是客户。
离职管理要义:留、扶、限
l 留住核心员工,这是事务所未来发展的根本。
l 扶持自主创业,鼓励和主动扶持员工自主创业,为事务所建立业务网络,至少,合伙人可以对外包工作的质量心里有数。
l 限制竞争对手,通过一些列主动疏导手段和感情牌,减少为竞争对手输送人才的局面。
后离职时代的管理
已经离职的员工需不需要管理?可不可以管理?如何管理?
已经离职的员工也是需要管理,也是可以管理的。听听行业故事(整合经济信息),指点个人迷津(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离职人员在新的岗位上取得成功,也是事务所的成功,是事务所实力的见证。当然,这需要经理团队有足够的技能来应对。
最简单的,给离职人员每年发张电子生日贺卡,说明事务所还记得他,这很容易。
回家的大门始终敞开
“出去再进来”,最大的好处是招聘成本极低,而且已经离职的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是深刻的,也是容易融入的这个团队。
当员工能力优秀,但事务所暂时无法提供发展平台或培养机会的,更可以利用这种“出去再进来”的方式,让企业来帮事务所定向培养人才。
2、把服务推向行业
如果能够在事务所内部把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好,那就可以把这作为一项服务,推向市场。由此延伸,事务所除了审计、咨询业务外,可以提供的服务包括:高端人才猎头服务、企业财务人才定向委培和财会培训等等。
l 针对项目经理和经理层级的员工,事务所可以开拓高端人才中介业务
l 如果大学一样,事务所可以和企业签订委托培养协议,为企业招聘财会人员,进行3年培养后,输送给企业。在培养期,事务所可以按月收取培养费。
l 把事务所的培训体系向社会开放,这不但有经济效益,还有很强的社会效益。
所有这些延伸服务的人均产值都远远高于传统审计业务。可见,事务所的立身之本在于人才培养,不管是审计业务还是咨询业务,都只是员工在公司任职期间的一种人才运用方式而已。
二、经济信息整合中心
传统上,事务所最大的业务来源于法定强制审计业务。这类业务的最大特点就是因法定产生,而不一定是企业的自发需求。这种市场对事务所及审计师的独立性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外部压力,而且注定是价格敏感的市场。要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下生存和发展,需要认真考虑如何才能陷入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中去。
1、开拓非法定强制审计细分市场。
最典型的就是私营企业的年报审计。此类企业,法律上并未规定强制审计,因此,更多的是自发需求的审计。改革开放30年,第一代创业者都已经进入交接班,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走向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阶段,家族成员控制着董事会,而经营管理交给了职业经理人团队。一旦这种趋势形成了气候,必然导致私营企业审计市场的形成,而这个市场与传统法定强制审计业务的需求是截然不同的。
2、整合经济信息,强化咨询业务。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本土的事务所也积累了大量的经济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是否被有效挖掘利用?
比如,审计全球最佳代工厂之后,是否可以学习其成本管理的经验,并整合为一个成本管理咨询的产品?
再比如,审计了某个行业的企业后,是否可以形成对行业发展趋势的调研报告?进而为企业提供并购调研、咨询服务(非局限于尽职调查)?
这些工作看似很难,其实都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应有之意,只不过需要再做点深化和产品包装。
除此之外,如果实现了对财会人才全职业生涯的有效管理(指导),则又将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信息整合途径。
由此延伸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国际化的答案。
事务所的国际化必须服务国家经济大战略。因此,事务所的国际化决不能流于形式:在海外设立分所或发展成员所,而是要重点放在经济信息整合上。西方跨国公司之所以在发展中国家攻城略地,是由于他们很好地利用了由投行、评级机构和事务所组成三叉戟组合。中国的投行和评级机构已经或正在整装待发,而事务所视乎已经拖后腿了。
中国事务所的国际化应当首先考虑企业走出去自己需要什么?以及,国家需要企业走出去干什么?
举例来说,如果事务所选择落地澳洲,那么重点应当整合澳洲农业和矿业信息;如果事务所选择落地德国,那么重点应当整合德国制造业信息等等。通过整合这些信息,事务所能够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整合这些特定国家的特定优势资源,从而服务国家经济大战略。一个海外审计业务可能带来1000万人民币的收入,而一个海外并购咨询业务则可能带来1000万美元的收入。所以一个有取有舍的国际化,一个目标明确的国际化,才是符合国家、企业界和事务所多方共赢的国际化。
------sharelee的个人空间
http://bbs.esnai.com/?7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