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推广提供了有利环境
其实,在高校财报指引出台之前,中注协也出台过类似事业单位的审计指引。郑耀祥介绍说:“在此之前,中注协就出台了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和基金会财务报表审计指引。但在实施过程中,这两项收入业务占注册会计师行业收入比还是相当的低。”这与各省市医院、基金会主管部门推广的力度有密切关联。
当然,有些省市的医院审计工作开展得比较突出,但就全国范围来看,很多省市没真正地把审计业务做起来。“审计业务的开展主要有赖于法律法规的规定与委托方的意愿。”郑耀祥说。
高校财报审计业务的开展同样会遇到类似的阻力。但在郑耀祥看来,审计业务推广的阻力似乎没有想象的那么大。随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逐步推广,内部控制在高校引起了更多的重视,加之资金往来的增加,规避风险的意识也逐渐加强。这就为高校审计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
与此同时,郑耀祥还强调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建议执业者在执业过程中要注意高校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在一系列高校财务活动中要抓住业务流程的关键控制点,将审计指引的核心思想与内容活学活用。
经验的不足是摆在执业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可以预见的是,下一步会计师事务所会配合中注协进行大规模的培训工作,在总结以往审计经验的同时,更好地学习高校审计指引的相关知识。“新业务拓展在前期势必会经历经验匮乏所带来的阵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审计经验的积累,相信执业人员会渐渐具备丰富的职业经验,将高校财务报表审计带到更为宽广的道路上。”郑耀祥说。
此外,站在管理方的角度,魏国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建议,因为高校财务报表审计有其特殊性,会计师事务所在推行高校审计业务的同时,要与治理层互相协调,处理好管理层与治理层的关系,业务的拓展将事半功倍。
提倡风险评估理念
纵观高校审计指引的7个章节,风险评估章节让魏国敏眼前一亮。他表示,风险评估在传统审计业务中都会涉及到,但风险导向相对于高校审计,绝对算得上是新词。
魏国敏进一步解释说:“从高校的审计业务来看,客观上高校财务报表审计以前乃至现在都不是关注的重点,治理层并没有要求高校某一年度经济活动必须要经过怎样的审计程序才会予以认可。这是合法合规的导向,并不是风险导向。”从资金往来的角度看,风险评估也有重大意义。随着高校资金往来业务的增加,管理层是否能够适应资金量的运营,这就涉及对高校发展的风险的认定。风险评估理念的介入,将为高校资金安全增加保障。
对此,郑耀祥予以肯定,此次指引的出台,其精髓就是在整个行业审计框架中,将审计市场主体风险导向的理念灌输到年报审计之中,同时在审计过程中要结合高校业务流程及内部控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郑耀祥介绍,在此前注册会计师参与高校审计时,基本上是以高校预算审计、基建审计、离任审计等专项审计和评估为主,并没有涉及到高等学校的年报审计业务。这就导致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缺乏高校年报审计的经验,这也是专门出台高校财报审计指引的目的。
在提倡风险导向理论和内部流程控制的同时,郑耀祥还表示,针对目前会计师事务所普遍缺乏高校年报审计的经验,中注协出台的高校财报审计指引将在审计方向与方法上给予注册会计师必要的指导,并要求根据每家高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审计工作。
郑耀祥说的不无道理。高校归属部门以及资金的来源不同都为高校审计带来不统一性。例如从资金来源和管理方来看,某些高校是由各级人民政府筹资建设并进行管理,某些高校直接隶属于国家相关部委,某些高校又是部委与地方共建共管。从高校特点来看,某些高校侧重于学术,某些高校侧重于技能。这就导致了其内部控制的很多方面不尽相同,在年报审计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要注意甄别这些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