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报》:杨教授,您一直在致力于会计信息化方面的研究,请问您对会计信息化是如何理解的?杨周南:从概念上来看,会计信息化是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子集。因此,要想界定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首先应对信息化的定义、目标和研究对象给予明确界定。
在我看来,会计信息化的核心内涵应界定为:在会计行业和组织或企业会计活动中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使会计信息资源成为全社会的共享财富,以推动会计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历史过程。其战略目标是促进会计行业、组织或企业的会计管理活动和会计业务的变革,以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
在2005年8月,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在年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概念。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首先将给我国会计工作带来会计工具方面的变革。例如,随着信息化的开展,纸、笔、算盘、计算器等传统会计工具将被信息技术工具所取代。随着会计信息化的深入,信息 化也不再只是要求会计人员在计算机上重复手工会计的工作。
而且,信息化还不仅仅是一场新式工具的变革,它还将有助于我国建立起一个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生产力环境。
基于我们对“环境”一词的理解,如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样,我们也可以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环境综合体来看待。因此,信息化的发展不仅将影响个体的行为或社会事务的发展,随着信息化潮流对会计环境的荡涤,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信息化彼此相互影响的关系将日益彰显,尤其是在实务工作中,会计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处理、表达、传输、交换、检索、反馈、统计分析及决策环境都将发生质的变革。
按照这一划分方法,我们也可以对会计信息化的研究内容进行如下四个层次的划分:社会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应该是会计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共享和应用,以推动会计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行业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应该是建立和完善会计行业信息化的行业管理体系,以推动会计行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完善、优化会计行业的管理、研究水平;组织或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应该是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会计处理流程、控制流程和审计流程,集成会计财务信息和其他非财务信息,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及其控制和审计体系,以及充分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地向企业内部和外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支持,以加强会计反映和监控作用;会计人员信息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则应该是推动会计人员在其会计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加强会计信息化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和完成会计本职工作。
从信息化的过程和信息资源集成程度的视角来看,在研究中 我们对信息化提出三阶段的发展模式:企业内的部门级集成模式、企业内的业务财务一体化整体级集成模式、企业间的价值链集成模式。
在企业内集成阶段,我们则打破了会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会计信息与其他业务信息之间的壁垒,使企业能够从整体出发,集成考虑所有的信息和业务处理,使企业会计信息化效益最大化。
而在企业间集成阶段,我们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可以使信息资源空间扩展到企业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中,使他们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共享会计信息。这将使得企业不再局限于自身资源的限制,而是可以通过充分利用价值链上的其他企业的资源,达到长久获益并保持竞争优势的目的。
当前,会计学所面临的挑战已经完全超出了传统会计学界定的范围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和功能。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理论、实务和会计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变革性影响,更给会计工作和会计学研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尽管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历经30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还存在着理论研究滞后、理论研究与实务脱节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总结、审视现代信息技术所引发的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实务和理论的影响以及会计信息化自身的理论研究体系架构,已成为了当前会计界与会计信息化学术界都十分关注的焦点。来源:中国会计报 作者:杨捷